2008年12月1日星期一

关于搜集宽柔学校战前史料的方法与方向

既然战火烧毁了绝大部分这一个时期的一手史料,研究者只好通过其他管道,挖掘新史料重建史实。就文字史料而言,分为已刊和未刊。前者如“1930年代之宽柔学校”引用自《南洋群岛》,便是通过深入搜索获得。其次,便是收藏在公私机构和图书馆的战前资料。例如《叻报》、《新国民日报》。只要研究者稍假时日,“竭泽而渔”,一定从中获取丰富资料。虽然任何史学工作者都明白近现代史的研究,无法使用如中国中古史以上那种穷尽所有史料的阅读方法。但笔者以为,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中文书籍出版数量,特别经过筛选后,那些与南洋史地有关的时人著作,并不会让一位研究者穷一生精力仍无法完全(或至少大部分)消化完毕。棘手的反而是一些较罕见已刊著作如《南洋名人集传》,这类书籍既不广泛流传,又据为珍藏,致使一般没有管道的研究者不易获取,大大阻碍了研究工作的推展。

复次,论及未刊文字史料,主要是档案的利用。没有任何近现代课题的研究者能够回避利用档案作为研究材料,就宽柔学校校史而言,除了校方保存的文书档案(已毁),二战以前这一领域(即1913年至1941年,共29年),官方收藏的档案肯定要深入搜索。此外,海外的档案更是不能忽视。战前宽柔学校只有小学部,学生一经毕业,只要升学者,新加坡和中国这两个“海外国家”(当时这两个地方对马来亚华人并非“海外”)的中学,必定是宽柔学校毕业生的其中选择。例如:战前第一届和第二届(以及稍后的)宽柔学校毕业生,在毕业后前往暨南学校升学,暨南学校的校方档案中,或许藏有当年入学学生甚至林木卿校长的资料。 是以,笔者认为今后若要深入搜集战前宽柔学校的资料,则中国暨南学堂的档案资料、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等处,应该是可以深入挖掘的宝藏。

没有评论: